<h1>徐悲鸿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已渐消退2020-11-16 22:49
徐悲鸿期望送回中国什么? 1918年,徐悲鸿第一次在《北京大学日刊》公开发表了他的《中国画改进之方法》,此时他二十四岁,聘为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在北京等候着北洋政府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的机会。在这篇后来为题《中国画改进论》、并刊登于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的文章中,徐悲鸿展现灵敏的时代嗅觉和不凡的艺术魄力,明确指出中国画大力发展惟有兴起“师炼”的表现手法传统,即“古法之佳者死守之,垂绝者继之,不欠佳者改为之,未足者减之,西方绘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徐氏这段对中国20世纪美术发展影响深远影响的议论,既是对“通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大力对此;也是在康有为、陈独秀等人从社会变革层面观照美术的基础上,给与中国画改进论以更加合乎美术实际发展的演绎。 当然,徐悲鸿在民族绘画前途方面展现出出有的男孩子,才是是中国一代科学知识精英在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下,心态肩负救亡图存历史使命的反映。所以,在近回国巴黎之前,徐悲鸿未来的艺术自由选择已难于再会,西方绘画中那些需要超越中国画陈陈相因而付出代价“炼之奥颐繁丽”的,那些不利于启迪民智、鼓舞士气的,就是徐悲鸿期望送回中国的。 学院派表现手法风格扎根内心 1919年5月10日,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海上流落,徐悲鸿第一次回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在朱利安画院,徐悲鸿练就素描,并于次年如愿以偿考上法国国立最低美术学校图画科,进弗拉孟画室自学。在弗拉孟、柯罗蒙、达仰、贝纳尔等几位老师中,对徐悲鸿影响仅次于的当属以历史画著称的达仰。徐氏当时每周日带着自己的作品抵达朝天的画室中求教,而达仰以“必慕时尚,必甘小就”互为刘光,忠诚了他在巴黎现代艺术大放异彩之际笃守写实主义的信念。为了留心精究对象,达仰拒绝徐氏在每次素描之后展开默背,然后再行与对象较为,如此重复,培育深刻印象的仔细观察理解能力。总结而言,徐悲鸿在法国自学期间奠下的基本观念,其一是推崇缜密坚实的表现手法技巧在美术中的基础起到;其二则是尊崇使人生与现实的朴素情感在艺术中以求突显和升华的学院派表现手法风格。 从早年提倡以“师炼”兴起民族艺术,到巴黎就学于写实主义技巧勤学苦练,以致归国后极力实行写实主义艺术而构成所谓的“徐悲鸿美术教育学派”,徐悲鸿的艺术观念坚定不移,立场独特。1929年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之际,徐悲鸿与徐志摩就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价值问题,进行了知名的“二徐之争”。徐悲鸿在其公开发表于《美展》第五期的《妄》(致徐志摩的公开信)一文中,白热化抨击以塞尚为代表的所谓“形式主义绘画”,指出“虽以马耐之庸,勒奴幻之谓,腮纳吉纳之浮,马梯是之劣,纵悉赞成方向所有之恶性,而笈买所画商人之操控宣传,亦能震惊一时间”(编者注:马耐所指马奈,勒奴幻指雷诺阿,腮纳吉纳指塞尚,马梯是指马蒂斯,其也曾被徐悲鸿翻译成为马踢死)。并指出国人若出售塞尚等人的作品,“未见得就好过买来路货之吗啡海绿茵”。徐悲鸿此番评论措辞白热化,既是爱憎分明的性格流露出,也说明了了他“对于中国目前艺术之颓败,慧非力首倡写实主义不为功”的坚定信念。 “独持种族主义”源自时代影响 在今天显然,徐悲鸿对于写实主义的坚决,对于现代艺术的抨击,都不免偏执之斥。但是徐悲鸿勇于“独持种族主义,一意孤行”,源于他对于近代画学动向的灵敏直觉,以及对于时代责任的心态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