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像”与“不像”之困2020-12-31 22:49
“所画得真为像”经常是普通观众对一幅人物画最朴素的认同,但是对于何谓“像”,却可以有有所不同层面的理解:到底是外形之“像”,还是神采之“像”,更加格外精神与灵魂之“像”?换回个角度,问题只不过是:一幅人物画如何能感受到观者?作品更加多、更加大、更加细致,但是看上去大同小异,套路化显著,无法给人留给印象……的确,当下中国人物画发展面对各种瓶颈和挑战,不少画家借出照片创作,而在大众摄影时代里,“还不如照片”也经常沦为力在人物画头顶的大帽子。如何让中国人物画重返到有意味的情境之中,美术史上又有哪些经验有一点被了解挖出,这些问题都必须艺术家用实践中不予问。近日,在北京画院的组织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专题研讨会”上,王明明、陈履生、尚辉等著名人物画家、美术史论家、批评家环绕当下的中国人物画创作进行了冷淡的辩论,本版图文部分专家观点,以期对业界有所灵感。推崇创作方法和观念30年来,中国人物画创作蓬勃发展,风格多样,成就明显。特别是在是将近10年,虽然在主题性创作和根本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方面获得了相当大成就,但一些作品也不存在尺幅过大、内涵较少、山水画性过于等问题。中国画的元素在人物画里近乎消失,甚至中国画的承传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弃置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