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雕塑寻根取经拓展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作者:冯钰2014-07-3117:28:55来源:信息时报.panel-ov2021-01-28 22:49
《人间》作者:彭程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自学和引进西洋雕塑创作样式和教育模式,仍然侧重于特别强调雕塑本体,而敌视叙事性、场景性、文学性等,而在中国雕塑传统中,叙事性、场景性甚至文学性往往是较少见的。 彭程对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有一种类似的留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推崇农业的社会,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就是静态、平稳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或许都没再次发生过于大的变化,或者说,这种变化安静而较慢,完全容易察觉到。但在工业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几千年来静态的乡村图景正在很快消失,而对工业感觉极强的钢铁材质的“异化”,最能展现出作者对乡村的情结,对材质的文化属性的悖逆,使得作品更加有张力 《十二地支》作者:吴雅琳 “将天地间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借天干地支的道家理念,用诗化的起、梁、并转、合和道家者的外在形态,不作雕塑《十二地支》,该作品支撑着我对生命的领悟和对传统文化的情怀。” 吴雅琳讲解说道,这两组作品十二个有所不同神貌的造型,以突显人物内在精神为目的,以气韵生动为要旨,滑稽形态,引人注目意趣,将自己对传统文化中“力”的解读,带入其中。 中国石刻重相学,将人的内在性十分化作面相八格,如《子》对应鼠、机智浑厚,相用“甲”字格,传达内在的精神特质。 《适者》 作者:苏锦驹 苏锦驹的作品里那些极瘦的马,让人回想李贺那句“向前敲打瘦骨,言自带铜声”。吴雅琳教授评价他的作品是“出有夏商青铜器冷峻凌厉之形、进宋人山水疏远空旷之境” 在公众甚至部分美术工作者眼中,“中国传统雕塑”或者意味著历史中的佛教石刻艺术、或者不能从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理解,很“土气”、“民俗”,不属于显艺术,“不登大雅之堂”。然而就在近期,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悄悄正式成立,这不仅在广东是开创性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也回头在前茅。已在中国传统雕塑方向研究了十多年的吴雅琳教授是这一研究所的带头人,她告诉他我们,他们所注目的,不仅是对中国传统雕塑审美语言的探寻,更加期望以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去已完成对自身文化的心态。 二十世纪初,一批中国文化精英负笈海外自学美术,将西方传统雕塑系统引进到中国,之后这种造型科学、理性,比例客观、精确,执着空间、推崇解剖学的雕塑审美标准,通过美术高等教育体系而沦为了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主流,同时“中国传统雕塑”却没能取得公正原始的理解。 找寻缺陷的中国传统雕塑理论 一名颇受西方传统审美精神影响的观者,在看见一件雕塑时,不会首先留意它造型否现实精确、结构否合理,如果这名观者更为专业,他还不会研究雕塑所展现出出有的解剖学、空间感与体积感觉。习惯了这些标准之后来套用中国传统雕塑,往往不会实在过于精确和比例不对,这正是人们“看不起”中国传统雕塑的原因。